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西洋乐 >

《C小调第五交响曲》--贝多芬

更新: 2024-01-26 13:58 编辑: 流行乐坛网 归类:西洋乐 人气: 0

《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命运交响曲表达了人类积极进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将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他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创作背景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因为门第原因离开了他,再加上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时期。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更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

贝多芬为他的第五交响曲花了四年左右的时间辛勤劳动,从1804到1808年。在此期间,为了创作另一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曾暂时中辍。另一部交响曲因完成较早,所以编为第四。

乐曲鉴赏

贝多芬一生坎坷,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五交响曲.命运》,全曲分为四个乐章,结构简练,简洁,一气呵成,每个乐章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整体:

第一乐章:开门见山,以四个令人震撼的音符开始,象征着“命运在敲门”。这一乐章表达了人类积极进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这四个音符几乎使人难以忘却,充满了震慑力;

第二乐章:是对命运的沉思,采用双主题变奏曲式。这个抒情的旋律富有弹性,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以及英雄乐观情绪;

第三乐章:谐谑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但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规模宏大,充满光明和欢乐的情绪。众多主题的交叉变化表现了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这是高亢、激昂,催人奋进的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后世影响

《命运交响曲》在维也纳剧院成功首演后,很快便成为了很多演奏会的重点曲目。此外,音乐史上很多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如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布鲁克纳、马勒,以及柏辽兹等,他们创作的曲目,也深受它的影响。

上一篇:必听的十首肖邦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