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民乐古曲 >

壮族民歌 壮族民歌最出名的十首

更新: 2024-01-17 15:29 编辑: 流行乐坛网 归类:民乐古曲 人气: 0

壮族民歌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壮族人民创作和演唱的歌曲。壮族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而闻名。这些歌曲通常以壮族传统的乐器伴奏,如马头琴、锣鼓等。壮族民歌的内容涵盖了生活、劳动、爱情、战争、祭祀等各个领域,反映了壮族人民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文化传统。壮族民歌既有欢快活泼的歌曲,也有深情慷慨的抒情歌曲,通过歌声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情。壮族民歌在壮族地区广泛传播,并且受到了世人的赞赏和喜爱。

中国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其中壮族民歌是最具特色和魅力的一种。壮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聚居。他们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美妙的音乐天赋而闻名于世。壮族民歌以其深情的旋律和质朴的歌词,使人们沉浸其中,感受到真挚的情感和生活的真谛。

以下是壮族民歌中最出名的十首作品。这些作品语言优美,表达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爱情、故乡和生活的热爱和思考。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引人入胜的壮族民歌。

1. 《刘三姐歌谣》

刘三姐歌谣是壮族的民歌,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歌谣种类丰富多样,传播广泛。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05月20日,刘三姐歌谣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壮族歌圩》

壮族歌圩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传统民俗活动,既是壮族人民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也是未婚青年唱情说爱的地方。“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2006年5月20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申报的壮族歌圩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桂剧》

桂剧,俗称桂戏、桂班戏,是广西地方传统戏剧,主要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城市。桂剧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代表剧目有《打金枝》、《烤火下山》 、《断桥会》、 《抢伞》、《穆桂英》 、《闹严府》 等。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那坡壮族民歌》

那坡壮族民歌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地区的传统音乐,歌曲调多变,旋律跳动大,装饰音较多,富于抒情,艺术魅力更是独特。据了解,那坡壮族民歌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它是壮族远古歌谣文化的遗存。2006年5月20日 ,那坡壮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彩调》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剧、彩灯、哪嗬嗨等,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性、小怛、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富有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2006年, 彩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桂南采茶戏》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地方传统戏剧,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桂南采茶戏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2006年5月20日, 桂南采茶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壮剧》

壮剧,又叫“壮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传统戏剧。壮剧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而分为广西壮剧(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师剧)、云南壮剧 (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眵用当地壮族方言演出,唱腔曲调丰富,代表剧目有《布伯》、《依智高》 、《张四姐下凡》 、《宝葫芦》 、《红铜鼓》 、《金花和银花》 等。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始于魏唐的干栏式建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其木建筑有民居(木楼)、 鼓楼、风雨桥、寨门、井亭、亭等,种类繁多,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今仍然保持了古代干栏式建筑的一些基本特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传统建筑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不仅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是侗族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2006年5月20日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布洛陀》

布洛陀是广西百色敢壮山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其内容主要包括了布洛陀创造天地、创造人类、创造世间万物、创造土皇帝、创造文字历书和创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从中反映出了人类从最开始的蒙昧时代走向了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各个部落的社会生活情况,这对历史学、文学、宗教学、音韵学和音乐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2006年5月20日, 布洛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壮族织锦技艺》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可为中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 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壮族织锦技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2006年5月20日, 壮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秧歌调古筝曲 东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