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音论曲谱 >

春江花月夜是哪条江

更新: 2023-02-13 23:15 编辑: 流行乐坛网 归类:音论曲谱 人气: 52

春江花月夜是哪条江

《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是指“江河、江水”。“春江”含义为“春天的江河、江水”。“春江”原指浙江省富春江,后来泛指所有的江河。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8,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扩展资料: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作者简介: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江花夜月

古代扬子江入海口为面向正东的喇叭形,距离扬州附近,向东看江面辽阔,波光粼粼,海风习习。扬子江和扬州的关系,类似于杭州湾和杭州的关系,所以当时扬子江潮水也是独特的风景。扬州人张若虚描写的春江花月夜正是当时扬子江涨潮情景,所以春江花月夜是指的扬子江春季夜晚满月时涨潮的情景。位于浙江钱塘江水系中游的富春江距离海潮很远,中间隔着钱塘江。富春江水面很小,涨潮时没有明显变化,所以春江花月夜和富春江没有关系,不可能有张若虚描写的样子,这也是富春江月夜景色吹不起来原因。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这是过去的时光了。近代扬州文人衰退,扬州的文化遗产已经没有人去维护了。

一、《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是指“江河、江水”。“春江”含义为“春天的江河、江水”。“春江”原指浙江省富春江,后来泛指所有的江河。在《春江花月夜》中也泛指所有的江河,同时文中特别提到令人骄傲的长江。

在古代,富春江水系是杭州、上海通向浙江内地、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和江西东北部的重要水道。沿江山色青翠秀丽,江水清澈碧绿。《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江苏扬州人,和许多南方诗人一样,乐于揽胜,便借“春江”美名,来描写春天的江水,同时文中特别描写了令人骄傲的长江水。

二、如果根据古曲,那么《春江花夜月》描写的是长江浔阳江的景色(今九江市),也曾称作《浔阳琵琶》、《春江花朝秋月夜》、《得阳月夜》等。市内湖与长江相连,水面宽阔(现今不再相连)和张若虚的诗的意境倒也是相符的。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

那么诗题中春江则不是确指。

不过我觉得应该是富春江,为钱塘江桐庐至萧山闻家堰段的别称。

钢琴独奏《春江花月夜》运用了我国传统器乐曲哪些典型的结构特点?

引子音乐一开始,就把人带进乐声悠扬的黄昏景色。它的主题是一首委婉动人的船歌,而各个变奏或曲折婉转,宛若浪花飞溅的流水,九曲连环,洄流而下,或既像是月下美人在翩翩起舞,又仿佛阵阵微风吹起的水波涟漪。而它的尾声,则更被理解为欢腾一时的箫鼓声、歌声、桨声都慢慢消失在宁静的夜色中。

就乐器而言,钢琴的音色是单一的,但通过不同的演奏法、不同的触键、不同的踏板用法以及音区、音量等鲜明的对比,完全可以产生不同音色的联想。

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用同音轮指、同音反复来表现,力度由近到远、由远到近模拟琵琶音色描绘江楼鼓声,用装饰音由慢到快,由缓到急模拟笛的音色。

《春江花月夜》的钢琴演奏版本虽然也是源自琵琶古曲,但在改变中运用了类似西洋作曲技术形式中的变奏手法。

在速度的安排上,遵守了我国传统器乐曲典型的结构特点“散―慢―中―快―散”,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和“G乃归舟”的音乐意象,像是一幅幅描述山水景色的传统水墨画。

第一“幅”江楼钟鼓,用装饰音、琶琶音模拟远远传来的江楼鼓声,表现由慢而快,由弱至强,由强渐弱的旋律。尔后又奏出了似箫般的旋律,用颤音、一连串渐强的旋律线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余晖未尽,小舟泛江,恬静醉人的景象。

第二“幅”月上东山,这段似波浪般柔和的旋律,旋律的一头一尾同度音贯穿连接,移高四度的主题音调,似画家画面中平缓、富有变化的优美线条。

第三“幅”风回曲水,曲调引入新的音调,旋律线起伏增大,动力感增强,犹如微风吹拂着江面,水流回旋、繁星闪闪,仿佛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第四“幅”花影层叠,其中速度、节拍、旋律、和声、织体等前后形成不同的色彩对比。曲调开始部分是散板节奏,徐缓的旋律线进行之后,节奏逐渐加快,奏出速度较快的华彩乐句,使得气氛焕然一新,与前面所表现的恬静意境形成鲜明对比,恰似一阵晚风吹拂,水中花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

第五“幅”水深云际,这段音乐运用不同音区、不同音色构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使人联想起水天一色的江中晚景。音乐先在编钟般浑厚的中低音回旋,使人联想起江水浊浪推涌、连绵不断。接着一连串带有装饰音的旋律模仿琵琶音奏出飘逸的声音,明亮的色彩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鸣叫,时而在高空中翱翔,自由自在,富于生气。

第六“幅”渔歌唱晚,其旋律中的“笔断意连”之意。右手表现稍快的旋律,接着长音后一大串上下起伏的流动音符,左手在小节昀后半拍穿插32分音符的3连音,而后是交叉高八度的二三度的双音,似水中的小鱼在戏水,此时右手旋律留出同时值的八分休止符,这空隙使旋律显得风趣而生动,如画面中的留白,有音断气不断的气韵。

第七“幅”洄澜拍岸,由远到近,由慢到快,由缓到急节奏变化,似画面镜头。音乐速度上逐渐加快,如许多舟船竞相归来,一浪推一浪有急有缓,带有节奏的海浪翻涌而来构成洄澜拍岸的壮丽景观。

第八“幅”桡鸣远濑,其织体旋律与演奏让人体会到不同音乐形象和音乐立体层次感。如左手琵琶音和右手装饰音形成两个声部、两条旋律线,手指运用不同触键力度和触键位置构成鲜明的两层音乐线,描绘出船桨有韵律地划动和水面上泛起水波纹生动而形象。

第九“幅”G乃归舟,这是全曲高潮段落,情绪达到了顶峰。右手快速32分音符形成拍打礁石的水声背景,左手的横线旋律行进似渔民归来欢快的歌声,这构成了旋律与好江山的赞美之情。

第十“幅”尾声,主题旋律变化再现段,自由的慢板,恬静而幽雅。沸腾的箫鼓声、桨声、水浪声慢慢消失在宁静的夜色中。一连串5连音和7连音的分解和弦,表现出了一轮明月穿行在薄雾中,江岸撒满银光的幽静立体画面。

钢琴曲《夕阳箫鼓》在保持原曲神韵的基础上,取消了原曲中的小标题,运用我国传统作曲手法变奏、展衍和循环原则,并采用我国特有的自由变奏―叠句曲式,构成了一气呵成的整体结构,全曲情绪逐渐变化、扩展,增强了力度和速度的对比,这正像我国写意水墨画一样,追求的不是粗犷的笔触,而是细腻的渲染和润色。

上一篇:谁有好听的古典古曲?推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