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音论曲谱 >

社戏的代表地区

更新: 2022-12-06 22:54 编辑: 流行乐坛网 归类:音论曲谱 人气: 69

社戏在全国各地都有,因不同地方的习俗不同,以及当地流行的戏艺形式不同,而略有差异,例如绍兴社戏、黄冈社戏、安顺地戏。全国各地的人在阅读鲁迅的短篇小说《社戏》时,感觉如同在描述本地习俗一般亲切,这也是鲁迅《社戏》一文能够深入民心、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绍兴社戏为例,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

常规分为3部分:彩头戏、突头戏和大戏。彩头戏,也称“口彩戏”,主要为恭祝发财、晋官的吉利戏剧。突头戏,当地称“骨子毁”,是为正戏作铺垫的戏剧。其剧目情节曲折,有较高艺术性;演技上唱、做、念、打各方面均见功夫。著名剧目有《龙虎斗》、《英烈传》、《双龙会》等折子戏。彩头戏和突头戏一般均在白天演出。大戏即正戏,绍兴人称“平安大戏”,傍晚开始演出,著名的大戏如“目连戏”,演出中根据剧情发展,插演鬼戏。

社戏以传统越剧为主,还有绍兴莲花落,的笃板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绍剧原是文戏多,不过为了迎合观众爱热闹的心理,加了不少杂耍和打斗场面,拉长了情节。平安大戏也是绍兴人喜闻乐见的剧作,曾多次被鲁迅先生称道。在《无常》中有些角色的念白,全是绍兴方言土语。比如“啥”的绍兴音读“SO”;“吃落去”,“我勒个”即是“我的”之意……绍兴音全压韵,都读入声。这使得念白诙谐幽默,都会令观众捧腹不已。 湖北黄冈地区有春祈冬报的俗规俗套,农业合作化前,风行大的农事活动,农家当家人要到土地庙、社庙前祷告一番。春天祈祷,冬天报告,已成农夫之常规。土地庙内供土地公、土地母;社庙内供社公、社母、判官、小鬼。人为分工:土地公管村政、农田;土地母管生育;社公管五谷、水利;社母管牲畜。判官、小鬼一为“传票”,一为听差。土地庙、社庙多于1958年拆毁。

黄冈地区庙会兴起甚早,宋代前的史籍就有记载,民国盛行,后不复见。庙会名目繁多,曾经流行境内的青苗会、观音会、佛祖会、大神会、孔圣会、武圣会、五猖会、东岳会、药王会、娘娘会、杨泗将军会等,地点于香火旺盛的庙堂和人口集中处。集中一方的文艺精华,常闹三五天、上十天。

乡民喜欢看戏,某些戏风戏俗在乡间沿袭至今,例如“写戏”。乡民接大小戏班子,俗称“写戏”,类似签订合同。先由一村或几村较有名望的热心人议定戏资来源、演唱时间地点和招待艺人的方案,后推一二人与戏班子洽谈。将有关事宜写在大红纸上,双方签字为约。

唱戏地点一在万年台处,一在祠堂、庙宇前。后者以土作墩,边栽木桩、搭板作台,不设围幕、不收票。观者或坐,或站,引领攒头,摩肩擦背。小伢骑在大人肩上,扒在树丫上,窜到台角上,各择各的观剧优势。场中商品、小吃、糖什、瓜果杂陈、油烟香气缭绕,叫卖声、说笑声、锣鼓声相混。其间不时有龙灯、狮舞、杂耍进场,观众东跑西赶,宛如蜂蚁受惊。

黄冈社戏常见的节目类型有:

一、民间戏剧 黄冈境内流行的地方传统戏剧种类繁多,除了由民间戏剧发展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剧种黄梅戏、楚剧外,还有汉剧、采茶戏、被窝戏、东腔花鼓戏、文曲戏、赶柳戏、皮影戏等。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及太白湖畔的田歌、畈腔采茶调,现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目前黄梅戏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95年黄梅县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 的称号。 东腔戏,俗称“哦嗬腔”,又名“东路花鼓”,清朝时期发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英山等县,其声腔高亢,为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目前该剧种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保护项目。 二、民歌 目前黄冈境内已搜集记录的有畈腔、山歌、儿歌、号子、花挑、曲牌小调、插秧锣鼓、风俗歌等数十余种。其中畈腔是鄂东最有代表性的山歌,而畈腔中最有特色种类最多的是罗田畈腔,其曲调高亢奔放,悠长婉转,是黄梅戏的渊源之一,相传苏东坡游罗田时称此歌者为“鸡人”。《十劝》、《十想》、《十恨》、《十把扇子》、《十杯酒儿》等十字系列小调至今 仍流传于民间。 三、民间音乐 黄冈的民间音乐有牌子锣、丝弦锣鼓、荡腔锣鼓、道场音乐、佛教音乐等,均有很具特色的乐器和优美的曲牌。 牌子锣久负盛名,其经典曲牌有《丹凤朝阳》等300多个,根据婚庆喜丧不同场合选用。道场音乐中的“拜丧”,类似于土家族的“跳丧舞”曲,听起来催人泪下。 荡腔锣鼓系元朝由鞑靼人传入红安,流传至今。荡腔锣鼓的乐器有三吹七打10种,表演时吹、打、唱俱全。表演形式有别于任何地方的吹打乐,气势雄浑、其唱词描述古代战场的居多。 四、民间舞蹈 有展现劳动场面的薅秧舞、采茶舞、采桑舞,有喜庆场面的灯歌类舞蹈狮子、花挑、龙灯、采莲船、大头舞、莲湘、秧歌、高跷亭子,有反映生活情趣的蚌舞、扇子舞、碟子舞等,绚丽多姿,各具风采。过去每逢春节,各地都以灯歌类舞蹈拜年祝福,热闹非凡。蚌壳精是流行于湖北省东部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以其神话色彩,活泼、诙谐、欢快的艺术风格,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之一。

麻城花挑历史悠久,花挑以锣鼓、锁呐及二胡等老器乐器为代表,配以山歌短调。目前,麻城花挑流传于整个麻城及大别山地区。 五、民间曲艺 主要有黄冈大鼓、鼓书、渔鼓、杂技、道情、架子戏等曲艺形式。鼓书又称“说书”,境内有大批鼓书艺人。最负盛名的是黄冈善书,又名打鼓说书、鼓书、说善于书,属民间说唱曲艺。该曲艺是黄冈市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目前黄冈善书(湖北大鼓)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戏在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的许多地区广为流传,较为集中在安顺一带,俗称“跳神”,每逢新春之后、元宵节前,安顺农村随处可见自编自演、世代相传的地戏表演。人们跳地戏主要是为了驱邪禳灾,也是为了娱乐。

地戏的剧目只有武戏,如《三国》、《隋唐演义》、《封神榜》、《杨家将》之类。在饰演中又加进了许多青面獠牙的人物,以加强驱邪逐崇的气氛。人们看戏时也是在欣赏地戏脸子(即地戏面具)。

地戏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

安顺地戏已有六百来年的历史,其存在与明初开发黔中安顺有关。

傩文化的主体本是中原文化,早在明军里盛行的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军傩,和在中原民间传承的民间傩,也随南征军和移民进入贵州,并与当地民情、民俗结合,形成了以安顺为中心的贵州地戏。

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单位,演员是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安顺地戏在春节期间演出二十天左右,称为跳新春,是岁终新正的聚戏活动,与逐疫、纳吉礼仪一起举行。

安顺地戏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其显著特点是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

安顺地戏的演出程序一般分为开箱、请神、顶神、扫开场、跳神、扫收场、封箱等组成。其中的跳神是正式演出,又分为设朝、下战表、出兵、回朝。其余部分是带有驱邪纳吉成分的傩戏活动。

上一篇: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