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音论曲谱 >

豫剧和曲剧有什么区别?

更新: 2023-12-26 15:17 编辑: 流行乐坛网 归类:音论曲谱 人气: 83

一、豫剧和曲剧有什么区别?

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俗名[靠山吼.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飞板.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加之极具口语化的唱词.深为观众喜闻乐见.其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后以板胡代替二弦.武场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豫剧流派分祥福调.豫东调.豫西调和沙河调等四派.其中.豫东调和豫西调占主导地位.豫东调多用假嗓.声音高亢欢快.兼之多夹花腔.故它以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见长.豫西调则多用真嗓.悲壮低缓.又多夹哭腔.故长于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曲剧: 曲剧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

曲剧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二、戏剧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在风格特点上有何区别?

男高音声部中,根据发声特色和演唱风格的不同,可以分 为两类,即戏剧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这两者虽然歌唱发声的 一般规律是一致的,但在发声要求和表演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戏剧男高音的特点是音响浓度好,声音强且有力。戏剧男高音谐和共鸣的控制效果也比较稳定,共鸣色彩比 较全面。

戏剧男高音能够作较长时间的演唱,善于塑造人物的 个性形象。在表演形式上,大多用于歌剧的演出。与抒情男高 音相比,戏剧男高音的发声音量也较大。抒情男高音,特点在于能够很好地表现抒情歌曲中内在的 意境。抒情男高音音色优美、控制灵活、技巧性强。在歌唱发声 中也体现出自如轻松的特点。

从音质上来讲,尤其是共鸣色彩 方面,控制共鸣偏重的功能特点更为显著,很讲究共鸣的立体 感。大多用于独唱形式的声乐表演中。这里所述的关于戏剧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的区别和特点, 是相对而言的。对于男高音发声的一般规律来说,无论是戏剧 男高音,还是抒情男高音,两者都是必须严格遵循的,这一点 毫无疑义是两者的共同特征。

三、中国戏曲区别于外国戏剧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那就是古希腊的悲剧与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 这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对后世戏剧形式的产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其中的中国戏曲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热心古典戏剧文化研究人士的关注。中国戏曲相对于古希腊、印度的戏剧来说虽然成熟较晚,但它在走过了漫长的坎坷的道路之后,经过千百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 ,一 直延续到现在并依然活跃于舞台,足可见其生命力之旺盛 。

  所以 ,它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史以及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都占有独特的地位。戏曲 ,这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的称谓。宋代刘埙在《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到了“永嘉戏曲” (即“南戏”),元代陶宗仪《南村綴耕录》中也有明确的“宋有戏曲”之说。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更将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通称为“戏曲”,使之有了区别于“他人”的独特资质和特色,恰当地概括了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本质 ,即“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戏剧艺术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总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比如对原始人类劳动技能的演示,图腾崇拜的祭祀等等。它展示人们的生活,反映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它是既包容时间艺术,又包容空间艺术的综合艺术,这一特性虽然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但在中国戏曲中体现得最为强烈。

  中国戏曲是集唱、念 、做 、打、舞等综合表演的戏剧形式。它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除了空间的造型(如布景、道具、舞蹈动作等 ),还有时间的唱念、音乐以及服装和化妆部分(如 水袖、帽翅、翎子、水发、髯口等),所有这一切都不仅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还是戏曲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

   戏曲的这种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赋予了中国戏曲特殊的魅力。它 把 曲 词 、音乐、美术、表演的美融为一体,用节奏贯串、统一在一个戏里,达到完美和谐,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除了综合性这一世界戏剧文化的共性外,还有虚拟性和程式性两大特点。

  生活是多姿多彩、内容无限的,用有限的艺术手段去表现无限的生活现象,就需要调动多种形式的艺术手法,使真实的生活,艺术地再现于舞台。 当然,无论是为了艺术的需要,还是条件的所限 ,这种再现都不可能完全与生活保持一致,所以就形成了生活的原形与艺术的变形之间的差距,这种变形就是虚拟。

  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在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不是一味追求形似,而是极力讲求神似。它把捕捉描写对象的神韵和本质作为艺术的标准,这一点是由于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思想所决定的。 虚拟,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成为中国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上 。

  有句俗话叫做“说书的嘴,唱戏的腿”,极为恰当地概括了戏曲艺术的虚拟特性。舞台的空间和时间的含义,完全由剧作者和演员予以假定,同时与观众达成了一种默契。一个圆场,也许就已走出十万八千里;几声更鼓,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也许就已夜尽天明。 这种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使舞台的局限性巧妙地转化为艺术的广阔性,弥补了舞台空间与时间的不足,而使艺术情节达到了统一和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系统。

  中国戏曲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它的程式性。所谓程式,实际上就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例 如 关 门 、上马等 ,在生活中可能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习惯动作。而艺术则把最普通的动作基本固定为一种格式,在以后的表演中都采用这种固定的格式,从而形成了这一动作的舞台程式。

  程式的广泛运用,形成了戏曲既反映了生活,又同生活形态保持若干距离;既取材于生活 ,又比生活更夸张的色彩,使戏曲具有了鲜明的节奏性和歌舞性 。因此,程式对于戏曲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 是 ,在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程式是为艺术而创造的,那么随着艺术的发展 ,旧有的程式也会在不断的创新过程当中发展成新的程式,所以说程式与革新并不是矛盾的。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组合成了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独特的戏剧观,使它在世界戏剧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璀璨的光辉。

上一篇:朱军这些年,经历了哪些坎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