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音论曲谱 >

魏良辅的立昆之宗

更新: 2022-09-20 17:33 编辑: 流行乐坛网 归类:音论曲谱 人气: 97

一、魏良辅的立昆之宗

魏良辅有着较高的文学词曲修养,不但嗓音优美,而且娴通音律,酷爱唱曲艺术。他在熟谙南北曲的基础上,于嘉靖年间(1522―1566)来到经济发达、市镇繁华、歌舞场众多、南戏演出频繁的江苏太仓南码头(今南郊镇),长期苦心钻研流传于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唱腔。他不满足于南戏原有的声腔,联合了苏州洞箫名手张梅谷、昆山著名笛师谢林泉,在南曲专家过云适、北曲戏剧家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老昆(山)腔的传统戏曲唱法进行加工整理,把南北曲融为一体,一改以往那种腔调平直又欠意趣韵味的呆板唱腔,创造了一种格调新颖、委婉舒畅的崭新唱腔。这种唱腔要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细腻得宛如苏州巧匠用木贼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故时人称之为“水磨腔”,又称“昆剧”、“昆曲”。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原来单调的弦索、彭板伴奏中,加入了笛、箫、笙和琵琶等乐器,丰富了音色,使昆曲音乐更加瑰丽多彩,更富感染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自此,昆曲迅速流传开来,并被士大夫带入京城,成为宫中大戏,不但赢得了“官腔”之美称,还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盛势,成为压倒其他戏曲声腔的剧种。从此,魏良辅名振曲坛,被誉为“立昆之宗”、“昆曲鼻祖”,艺坛尊之为“国工”、“圣曲”。魏良辅晚年,潜心将多年积累的心得札记整理成文,曰《南词引正》,又名《曲律》,逐条简要阐述了昆曲在字、腔、板、眼等各方面的练唱技术以及南北曲唱法的区别,是论述昆曲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古老的昆曲有着中国戏曲“活化石”之誉,它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中华戏曲遗产,创造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对京剧、川剧、湘剧、晋剧、赣剧、桂剧、闽剧、越剧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戏曲之母”。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昆曲命名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对昆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贡献和价值的高度认同。

2004年6月28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为纪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昆曲之鼻祖魏良辅,江苏太仓双凤少年邮局特于大会开幕日启用了一枚与“流动2”邮政日戳相连的纪念邮戳,纪念文字为“立昆之宗魏良辅”,图案为以画家马伯乐绘制的《魏良辅开创水磨腔》为蓝本创作而成的魏良辅唱曲半身像,旁边是正在吹笛伴奏的北曲戏剧家张野塘,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演唱昆曲的动人场面。图案左上方为外圆内方相接的世界遗产标志,表示昆曲已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式录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关于魏良辅改革南曲之呕心沥血,还有一则典故可以说明。

福建莆田人余澹心在《寄畅园闻歌记》中说:“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缕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良辅转喉神调,度为新声。”

自从遇到张野塘以后,魏良辅就再没有出去卖唱或做走方郎中,专心致志和张野塘“镂心商曲”。一个红极一时的艺人突然间销声匿迹,歌台舞榭听不到他的歌声,看不到他的影子,形容他“足迹不下楼”也不为过。用“十年不下楼”来形容,更见魏良辅下工夫之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在他身边还聚集了善洞箫的苏州张梅谷,善笛子的昆山谢林泉,以及培养了优秀歌手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一批人,形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艺术沙龙。

就连魏良辅的弟子梁溪人、潘荆南等人也带动了流行风潮,“荆南游处必锴以箫管合曲,一时竞相传习,世谓度曲之工始于玉峰,盛于梁溪。”以至于当地有谚语说,“无锡莫开口,谓能歌者众也”。 可以料想,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全面成功而获得社会普遍承认和赞赏,但他却突然失去了下落和去向。他究竟去哪里了呢?后人苦苦寻找,只有《九宫正始》的编辑之一钮少雅在文中透露了一点消息:“弱冠时,闻娄东有魏良辅者,厌鄙海盐、四平等腔而自制新声。腔用水磨,拍捱冷板,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闻之悲泣,雅称当代。余特往谒之,何期良辅已故矣!”

按照时间上溯,魏良辅也活到80来岁,逝世时间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左右,他晚年及逝世时境况如何?没有具体记载只能成谜。

二、听琴先许按求凰,打一昆曲剧名,

这个谜语出自“文君听琴”、“文君夜奔” 先简单解释下这两个个典故:说的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司马相如到卓王孙家作客,应邀抚琴。卓文君久慕司马相如之名,就躲在幕帏之后偷听,司马相如看到幕帏之后有人影衩光闪动,也猜到了是卓文君,就即兴弹奏一曲《凤求凰》,打动了卓文君,当夜卓文君就跑到司马相如家里了... 这个谜语的谜面包含了文君听琴、司马相如演奏《凤求凰》,所押的谜底正是夜奔。

采纳哦

三、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南柯梦】

每每说起梦,总是情不由衷地要先想到《红楼梦》。

其实无论怎么去解读这部经典之作,都应该弄明白作者的最初意图,只是想借助于小说的传播,来达到醒世劝人的。

不管你信还是不信,我都会这么认为。

瞧,端午节一到,大观园又极度热闹了起来。众人在老祖宗的带领下,都前往“清虚观”去看戏。贾珍禀报于贾母,刚在神前拈了三部戏,分别为:《白蛇记》、《满床笏》和《南柯梦》。

《白蛇记》的内容,并非是我们熟知的白素贞与许仙那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是有关汉高祖刘邦当初斩蛇起家的传说。《满床笏》描叙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六十寿辰那天,他家里儿孙满堂,宾客如云的热闹情形。最后重点要说的,是第三部戏――《南柯梦》。

书里头说当贾母听到这出戏后,当即不再言语了。贾母为何会这样?想解开这个谜,还是让我们先来了解《南柯梦》这个典故吧。

很多人都知道,“临川四梦”是汤显祖非常有名的四部戏。其中《南柯记》的题材,是来自于唐代小说家李公佐的《唐代传奇――南柯太守传》。

故事说的是唐德宗时期,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他本是淮南节度使部下的一名副将,因嗜酒后冒犯上司,被炒了鱿鱼回到家中。

这天是他生日,他邀来了几位朋友一起饮酒,结果喝得个大醉。醉眼朦胧之中,忽见两个紫衣使者前来把他扶上马车,朝门前大槐树下的一个树洞奔去。进得洞后,来到了一个名曰“大槐安国”的国家。

槐安国的国君把女儿――金枝公主许配给了淳于棼,不久便委任他为“南柯郡太守”一职。二十年间,他官位显赫,家庭美满,育有五子二女。

不料时有一“檀萝”国入侵,淳于棼虽率军奋力抗敌,结果还是兵败如山倒。恰在这期间,金枝公主又不幸染病身亡。最后,国君不但罢免了他的太守职务,还命那两名紫衣使者把他重新送回了家。

淳于棼从梦中惊醒过来,发现自己只不过是睡在自家的廊下。他喊来朋友,把这个奇怪的梦讲给了他们听。朋友们听后也很惊讶,就和他一起来到大槐树下挖掘。不一会,就掘出个很大的蚂蚁洞。

众人大悟,这就是他梦中所谓的“南柯郡”和“槐安国”。而南柯的意思,则指的是槐树的南枝上。

从贾珍随意拈得的三部戏的表面上看去,它们之间似乎毫无联系。可把三部戏连接起来再看,恰是暗喻了贾府将会一路从兴盛,渐渐转至衰败的过程。

一出好戏,一场美梦,却隐含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人生哲理:盛极必衰,乐极生悲。难怪贾母听到这出戏后,会表现出沉默不语甚至有点子不开心了。

这个典故,还和另一个叫“审雨堂”的典故紧密关联。

《太平广记》引用了《穷神秘苑》的一则故事,说的是南北朝的后魏时期,夏阳人卢汾和友人夜宴于书斋,他们意外地受到邀请来到了“审雨堂”中,与几位妖艳绝色的女子一起饮酒作欢,好不快活。谁知没多久,外面忽吹来一阵风,也落了一些雨。于是乎房梁倾倒,美人也都散去了,良辰美景竟如同虚设。

“审雨堂”和“南柯梦”本是两则不同的故事,但因它们都和蚂蚁洞穴有关,也不知何时,人们居然将两者合成同一个典故了:

梦里空惊岁月长,觉时追忆始堪伤。

十年@赫南柯守,竟日欢娱审雨堂。

这是宋朝诗人张远恋秸馄适潞螅懈卸⑿聪碌囊皇灼哐跃洹C卫锏墓庖豕倘挥屑甘辏尚牙春笳昭共皇且磺锌湛杖缫病

后世的更多文人,在诗词中引用这个典故来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与虚幻之事。其别名颇多:

一枕南柯、一觉庭槐、南柯一觉、南柯太守、梦中槐蚁、柯下梦、槐中蚁、槐梦、槐安国、槐安梦、柯下梦、槐中蚁、槐安国、槐根蚁等。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这是陆游写的一首《杂赋》的诗。纵观他一生,也和绝大多数命运坎坷的文人一样。平生仕途不畅,即便任职也无非是些闲职冷差。他有过太多的失意和怅然,也有过太多的郁闷与寂寥。也许有一天,他终会明白:功名利禄,只是过眼烟云。

若有幸觅得闲暇之际,头枕清风而眠。酣然睡足期待已久的一场美梦后,再微笑淡然归去,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惬意快乐的人生呢?宋朝诗人范成大,就以他一颗超然脱俗的心,赢来了较多人的喜爱:

一枕清风梦绿萝,人间随处是南柯。

也知睡足当归去,不奈溪山留客何。

在《全唐诗》中,还有这么一首《临刑诗》,诗中引用了这个典故,读来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

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

这首诗的作者,据说是唐朝宿州太守(一说是宋朝)陈[临死前写下的绝笔诗。陈[在任职五年内,大肆敛财,贪赃枉法。后东窗事发,被判处以极刑。临刑之际,他留下了这么一首对人生充满悔意的诗作。

他固然是醒悟了,可他在人生这场大梦里,醒得实在是太晚了。

这首诗,告诫了人们切不可急功近利,也奉劝着那些谋得一官半职的人,更不要飘飘然而忘乎所以。不然,指不定哪日,陈[还真就成为你的前车之鉴。

不忍岁月的流逝,也无法面对人世的沧桑。人生太多美好的事物,只轻轻一个转身,便都成为了昨日的水流花开。

曾经拥有的,总是转瞬即逝,正恰如南柯一梦。请问,到头来谁又不是,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呢?

后来的文人,多用此典来比喻虚幻的事和不能实现的欲望。它的别名和南柯梦相比,更是犹过之而无不及:一枕梦黄粱、一枕黄粱、黄粱再现、一甑黄粱、半炊、吕公枕、梦游清枕、梦邯郸、客舍黄粱、未熟黄粱、枕中梦、炊黄粱、卢生眠、邯郸梦、邯郸枕、邯郸道。。。。。。

哲宗绍圣元年,将近六十岁的苏轼,本在河北定州(今河北定县)任知州一职,突然一纸圣书传来,要将他贬去英州(今广东英德)为职。南下途中,他感叹世事的多变,仕途的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

人事千头及万头,得时何喜失时忧。

只知紫绶三公贵,不觉黄粱一梦游。

适见恩纶临定武,忽遭分职赴英州。

南行若到江干侧,休宿浔阳旧酒楼。

世人都说做官好,可谁又真正领悟,这黄粱美梦一场空的滋味?他说,这次若是经过浔阳江边,自己一定不会去夜宿那座酒楼的。因为,那里曾经是司马青衫――白居易曾贬官的地方。透过诗句,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得到在那个宠辱不定福祸难料的年代,诗人心中的那份辛酸与凄恻。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路过邯郸怀古凭吊,题诗有《过邯郸四绝。题卢生庙》:

死去生来不一身,定知谁妄复谁真。

邯郸今日题诗者,犹是黄粱梦里人。

有一阙词牌,名为《燕归梁》。元代时,有人将它更名为《悟黄梁》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神雕英雄传》中所提到的全真七子之首――马钰道长。

历史中,马钰确实为全真道教的第二任掌门人。他道学精深无比,但并非武功高强。他写的一首《悟黄粱。本名燕归梁》,虽说文辞泛泛,但语句有几分朴质,几分有趣:

词名本是燕归梁,无理趣忒寻常。马风思忆祖纯阳,故更易《悟黄粱》。

百年一梦暂时光,如省悟弃家乡。常清常净处真常,累功行赴蓬庄。

不过,“黄粱”一词有时也并非全是指美梦的`,它还另含有“黄泉”之意。有诗词为证,如文天祥那首催人泪下的《六歌》:

我生我生何不辰,孤根不识桃李春。

天寒日短重愁人,北风随我铁马尘。

初怜骨肉钟奇祸,而今骨肉相怜我。

汝在北兮婴我怀,我死谁当收我骸。

人生百年何丑好,黄粱得丧俱草草。

呜呼六歌兮勿复道,出门一笑天地老。

再看《红楼梦》中,那首关于迎春的判词: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由于南柯梦和黄粱梦故事形成的时间,都大约出现在唐宪宗时期。因此我们在李白杜甫他们的诗中,是无法见到这两个典故出现的。

红尘纷扰多,世间喧嚣久。一枕黄粱梦,千古空悠悠。一抹衰草,掩尽了古今多少风流?

人生如戏亦如梦。只是很可惜,一出再热闹的戏,它会曲终人散。一场再华丽的黄粱美梦,也还是要醒来。

【黄粱梦】

唐朝沈既济写的《唐代传奇。枕中记》,对后世文学作品以及戏曲的创作,可以说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

“洞宾呵,你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叫人留恨碧桃花。”这是宝玉过生日那天,宝钗命伶人芳官唱一支曲子,结果芳官就选了一支――《赏花时》。

芳官的这段唱词,唱的就是汤显祖著名的昆曲《邯郸记》中的一折戏。而《邯郸记》的故事,说的就是黄粱梦。

吕洞宾和何仙姑,因急着要赶去参加王母娘娘在瑶池举行的蟠桃宴会,又担心离开后,天门外缺了位扫花的人。于是,何仙姑就烦请吕洞宾下凡去寻一位有缘人,好度他上天来替代自己的扫花之役。临行之际,何仙姑劝他早去速回。要是真错过了这几千年难得一次的蟠桃盛宴,自己定会“留恨碧桃花”的。

吕洞宾来到了邯郸(今属河北省)一家客店,遇上一名叫卢英的书生。在与他的一番交谈中,见卢英抱怨自己是如何贫穷又怎样的不得志,真想考取功名后得到人生的荣华富贵。吕洞宾微微笑道:“你不就是想要一场富贵吗?这有何难?”边说边递给他一个枕头:“年轻人,安心的睡上一觉吧,人生的功名富贵你马上就都会拥有了。”

卢英半信半疑,枕上仙枕不一会就睡着了。梦中,他娶了一位崔姓的美丽女子。不久便中了举人,还任职做了一名节度使。后又杀敌有功,官至丞相。他总共生有五个儿子,得孙十余人,并一直活到八十高寿。

既然是梦,当然就会醒。卢英忽然醒来,却发现睡之前店里煮的黄粱米饭还都没有煮熟哩。想想这场短暂的美梦,卢英带着遗憾和不解,问道:“这怎么只是一场梦啊!?”吕洞宾笑答:“人世之事亦犹是矣。”意思就是劝导他,人的一生,也正如这场梦罢了。卢英果然开悟,决心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跟随吕洞宾上天而去。

上一篇:战台风 古筝慢速可以吗,考级能不能考的上